表面处理

失去整个春天最惨20只生物医药股


来源:欧宝全站app    发布时间:2024-01-25 05:02:05

  华东医药、丽珠集团、健康元,是生物医板块中业绩稳定、估值合理的小白马,现在却携手走向阴跌深渊。这是水位线,直接拉低整个生物医药估值中枢,那些业绩差、增长慢的药企还有什么理由高高在上?

  2020年,生物医药出现短暂的全面泡沫牛市,随便一只都上天了,持股者以为这是常态,但潮水退去,杀估值杀预期,再次回归95%以上生物医药不值得投资的残酷现实。

  现在流动性收紧,资金只会给有系统性优势的大型龙头溢价,其实不只是生物医药,整个市场都极致分化。

  再按景气年代进行估值是不妥当的,大部分药企可能要重回格雷厄姆、巴菲特的经典价值时代,市盈率20倍左右比较合适。

  今天答疑集锦涉及生物医药企业20家:和铂医药、卫宁健康、天臣医疗、安必平、司太立、三友医疗、兴齐眼药、上海莱士、复旦张江、天智航、百奥泰、康宁杰瑞、睿智医药、丽珠集团、健康元、硕世生物、美诺华、东诚药业、华东医药、贝瑞基因。

  和铂医药上市半个月,已经迅速僵尸化,日成交额不到千万。仅仅是流动性不足,就可以把股价打下来。

  前面分析过,和铂的抗体平台是收购荷兰公司获得的,两个进度较快新药都是从韩国企业引进的,虽然有大适应症,商业经济价值好,技术平台和靶点选择有独特之处。但市场对这种资本堆砌出来、没有原发创新的公司,越来越不认可。

  在众多未盈利生物科学技术公司中,要脱颖而出,需要有明显差异化优势,或商业化产品批量上市,信达生物很典型,康方生物也可能复制这种路径。总体而言,对科创板、港股未盈利生物科学技术公司,要战略性放弃。

  打算建高赔率医药组合,追求低市值50亿以下品种,5-10只,目前关注的有三鑫医疗、天臣医疗、安必平,想请教这一个模式是不是适合小资金?

  高赔率模式也适合小资金,每只分配一两万,整个组合的市值相当于正常持有一只股票。

  市值标准不宜定得过低,在当前资源向头部公司聚集的趋势下,越小越容易归零。尽量以大行业小公司为标准,公司基本面有一定确定性。

  天臣医疗吻合器可能会集采,安必平质地一般,病理诊断领域市场规模小,产品线单一,两大产品线%以上。历年增速不快,净利率偏低。体外诊断太多上市公司,后面还要上一批,整个行业会有大洗牌,提升集中度。

  目前三友医疗套了15个点,补仓已经补成第一大重仓了,而且这货是真的不争气。之前听了他们几个访谈录音,给人感觉也比较务实。但是为什么现在就被所有人唾弃的感觉。

  骨科的萎靡会持续到6月前后集采落地,三友医疗以前说过,本身发展势头很好,但是还没有来得及做大,成长进程就被集采打断了。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爱康、威高、微创、大博都在脊柱领域有布局。上市公司电话会都把自己说得很好,需要有清醒的认识。有机会就放弃吧。

  司太立股价调整好长时间了,除了减持之外还有什么利空因素吗?怎么看原料药行业?

  欲戴王冠,先承其重,看自己能否有承受单边趋势的心理素质。原料药企前期上涨过头,不应该享有创新药的估值,司太立动态PE60倍,比较高了。

  原料药企位于一个长产业链上,要考虑下游因素,要关注国际市场行情报价波动,明显的周期股,在1只股票上花的时间,可以管理5只股票了。原料药企都在向CDMO转型,原料制剂一体化、研发生产一体化,白名单上其实有原料药企,就是九洲药业,在原料CDMO上走在最前面,锁定未来5年诺华的订单,业绩较有稳定性。

  兴齐眼药从高位腰斩,根本原因是前期炒作过分,估值太高。现价按2022年利润计算,市盈率已低于50倍。持续深耕细作眼科领域,未来将持续迎来重磅品种收获期。环孢素滴眼液有效改善中重度干眼症患者症状,国内销售峰值有望近20亿元。增溶技术为环孢素滴眼液的核心技术壁垒,国内竞争对手仅有恒瑞医药(美国III临床)、康哲药业(代理Sun Pharma品种),中长期环孢素滴眼液竞争格局良好。低浓度阿托品有效延缓青少年近视,目前处于临床III期,有望实现国内优先上市,国内销售峰值有望超过32亿元。当前股价还是不够便宜,关注商业化放量情况,以及医保影响。现在市场对小盘股不待见,市场风格的转换也很重要。

  生意模式不好。以前分析过,国内医疗信息化产品供应商有600家,技术门槛很低,行业集中度低,而下游客户是政府、医院等,比较强势,企业议价能力不强,拓展业务,不仅看技术和服务,还要靠关系,所以销售费用率高。企业自身质地不错,但行业属于苦活累活。

  站在长期逻辑和基本面而言,上海莱士身处血制品行业,有前置壁垒和特许管制,2019年业绩开始恢复增长,GDS收购落地,GDS是全球知名的血液检验测试仪器及试剂生产商,在细致划分领域市占率全球第一。基立福承诺GDS在2019-2023年累积EBITDA总额不少于13亿美元,上市公司未来收益可期。国际血制巨头基立福入股,其生产流程管理、产品质量控制及经营管理理念均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可以对上海莱士的控制股权的人形成制衡,将提升公司的总实力和盈利水平,促进长远发展。基立福入股,还可促进公司全球性外延并购发展目标的推进。公司治理历史上劣迹斑斑,大股东质押股权炒股,并购资产管理不善,导致债务风险被引爆。现在控制股权的人的债务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股权减持,是上海莱士的风险点。

  复旦张江小众创新药,市场空间小,以前分析过小药企风险很大。天智航不能参与,长期就是破产的命,前期销售基本上依靠政策扶持。微创机器人做大后,可以与微创整个创新生态链形成协同效应,就没有天智航什么事了。

  请问百奥泰破发,ADC药物临床推进没有到达预期,是治理层出了问题,还是其他硬伤?

  百奥泰在研27个适应症,其中15个位于临床I期或临床前,暂时估值为零。阿达木单抗上市,国内4家已经上市,3家即将上市。贝伐珠单抗申请上市,而国内3家已经上市,6家即将上市。百奥泰生物类似药进度在国内比较快,但总体是竞争红海,并没PD-1先行,失去联用价值。估计生物类似药明年大批上市降价,后年集采杀到脚踝价。以HER2为靶点的ADC进度较快,孤掌难鸣。不是百奥泰不努力,实在是竞争非常激烈。生物类似药,多家竞争,研发费高。这是适合大厂干的活,能与其他药品联用,辅以强势的销售渠道。

  怎么看康宁杰瑞制药-B?进入沪港通后康方生物持续大涨,而康宁杰瑞却一直跌,都做双抗怎么差距这么大?

  康宁杰瑞明年可能迎来首个上市药物,PD-L1 单域抗体(KN035)上市许可申请获受理。与其他PD-L1单抗相比,KN035可皮下注射,能更好地维持血浆药物浓度,上市后有望成为全世界首款皮下注射的PD-L1抑制剂。在研6款双抗药物,KN046进度最快,临床Ⅲ期,全球首创PD-L1/CTLA-4双抗,比PD-L1 单抗和 CLTA-4 单抗联合疗法具有潜在更佳的安全性及更广的治疗范围,从而可提升给药剂量,带来更优异的疗效。拥有双特异性抗体开发平台、混合抗体开发平台、生物大分子药物生产平台,研发很强,但是股价不振,肯定有原因。后续部分产品线不在上市公司体内,夫妻店,公司治理存疑,高管陆续出走,公告罕见披露CFO职务被解除,双方存在劳动纠纷。港股存在流动性折价,康宁杰瑞成交量低迷,只有龙头会得到机构的眷顾。

  有那么多CXO龙头不香吗?不是很建议关注这个选择,睿智医药跟成都先导一样边缘化,高增长逻辑不太成立。

  长期调整,市值不到75亿。睿智化学是国内最早一批临床前CRO,曾经人均创收国内第三,且是国内少有的化学药生物药“CROCMO”一体化服务平台,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有一些催化剂,待观后效。新建金科医药创新中心,实现CRO产能扩张。新建动物房,正在申请GLP认证,获批后将实现临床前CRO业务全覆盖。奉贤全世界创新药cGMP生产基地将实现小分子CMO产能覆盖至Ⅲ期临床及商业化生产,第一车间预计2021年末/2022年初投产。今年初,江苏启东d大分子生物药一站式研发生产平台将率先完成500L抗体原液投产,后滚动达到4500L,产能覆盖至Ⅲ期临床及商业化生产。

  短期因为新冠检测的刺激,股价有所反应。但同质化竞争非常激烈,体外诊断领域,可能在A股细分赛道中拥有最多的上市公司,未来一定会大洗牌,提升行业集中度,长期硕世生物不一定可以跑出来。

  健康元和丽珠集团对比别的医药企业,估值都算低的为何放量新低,甚是不理解!

  资金往头部药企聚焦,新生代药企也在崛起,二线药企处于夹心层,比较尴尬。丽珠集团输出效率较低,单四季度利润不佳。好在估值够低,增长稳定,可参考石药集团的走势。当估值低不下去时,业绩就会推动股价,时间会比较漫长。

  贝瑞基因是一只坑股,只要看一眼K线图就应该淘汰。产前检测、遗传病的检测、辅助生殖领域,竞争对手多,伴随诊断和癌症早筛领域,关注艾德生物、泛生子、燃石医学即可,技术和市场布局领先。在贝瑞基因唯一的看点肝癌早筛领域,泛生子明显领先,基于NGS的血液早筛产品获得美国FDA“突破性医疗器械”认定,并被纳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贝瑞基因管理层减持套现20亿,在新冠检测上无所作为,被同行远远抛下。外面的世界很危险,不要指望困境反转,垃圾股在让人失望这一点上,从来都不会让人失望。

  今晚在雪球看到您在文章的回复中提到当前东诚药业还是偏贵,请问这一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丽珠集团、健康元属于二线龙头,微球、呼吸药都有壁垒,但是估值低到不能再低,还在下跌。

  以前生活在舒适区,创新药转型太迟,被阿卡波糖集采重创。医美有潜力,但业绩释放和估值切换是漫长的过程,持续下跌,动态PE滑向10倍。

  东诚除了核药还有别的价值不高的业务,估值会受一定的影响。现在流动性收紧,资金只会给有系统性优势的大型龙头溢价,其实整个市场在杀估值,如果再用去年的参照体系估值是不妥当的。对大部分药企在大多数情况下要参照传统的价值投资体系估值,20倍左右比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