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关于污水沉淀池的知识全部汇总到这一篇文章里了!


来源:欧宝全站app    发布时间:2023-11-21 06:37:31

  沉淀是水处理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它是利用水中悬浮颗粒的可沉降性能,在重力场的作用下产生下沉,已达到固液分离的一种过程。这种工艺简单易行,应用十分普遍,可以是整个水处理过程中的某一工序。

  根据水中悬浮颗粒的凝聚性能强弱、浓度的高低以及可沉降颗粒的性质(如密度等),沉淀通常可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如表:

  1、 悬浮物浓度不高,而且不具备凝聚性能,离散沉淀,没有外界干扰,非絮凝性固体颗粒在稀悬浮液中的沉降;

  1、 悬浮颗粒浓度不高,通过加絮凝剂等手段,使颗粒互相聚集增大形成絮凝团而加快沉降;

  1、 水中悬浮物颗粒浓度较高,在下沉过程中将彼此干扰,在清水与浑水之间形成明显的交界面(浑液面),并逐渐向下沉降移动。

  1、 悬浮物颗粒浓度很高,颗粒间相互挤压,相互支承,下层颗粒间的水在上层颗粒的重力下挤出,污泥得到浓缩。

  沉淀法的去除对象:颗粒在10μm以上的可沉固体。当颗粒粒径变小、沉速小、颗粒沉降过程中其周围的扰流流速也小时,可以主要受水的粘滞阻力作用,惯性力可忽略不计,颗粒运动是出于层流状态。

  1、 颗粒与水的密度差愈大,沉降速率也愈大,颗粒密度大于水密度时,颗粒下沉,颗粒密度小于水密度时,颗粒上浮,二者相等时,颗粒既不上浮也不下沉;

  2、 水的粘度愈小,沉降速率愈快,成反比关系。因粘度愈水温成反比,故提高水温有利于颗粒的沉降;

  3、 颗粒直径愈大,沉速愈快,因此随颗粒度的下降,颗粒的沉降速度会迅速降低。实际水处理过程中,水流呈层流状态的情况一般较少,所以一般沉降只能去除d>20μm的颗粒。

  在絮凝剂的作用下,使废水中的胶体和细微悬浮物凝聚成絮凝体,然后予以分离去除的水处理法。

  浅层沉淀池:根据浅层理论,在沉淀池的沉淀区加斜板或蜂窝斜管,增加了沉降面积、改善了水力条件,以提高水的沉淀效率。

  以上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以达到设计的基本要求的解决能力和沉降效率。

  池型呈长方形,废水从池的一端流人,水平方向流过池子,从池的另一端流出。在池的进口处底部设贮泥斗,其它部位池底有坡度,倾向贮泥斗。其示意图如下:

  为了使入流的污水能均匀与稳定的进入沉淀池,在污水入口处应设置整流措施。流入装置作用是消能,使废水均匀分布。流入装置是横向潜孔,潜孔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宽度上;在潜孔前设挡板,挡板高出水面0.15-0.2m,伸入水下的深度不小于0.2m。也有潜孔横向水平排列的流入装置。入口的整流措施如图2:

  出水装置多采用自由堰形式。设置出水堰不仅可控制沉淀池内水面高度,而且对沉淀池内水流的均匀分布有着直接影响。出水堰形式有水平堰、三角堰和梯形堰。目前多采用锯齿形溢流堰,水面宜高于齿高的1/2处。严办材料可采用钢板或UPVC板。

  堰前可设置挡板以阻挡漂浮物,或设置浮渣收集和排除装置。挡板高出池内水面0.1~0.15m,浸没在水面下0.3~0.4m,并距出口0.25~0.5m。

  出水槽:沉淀池的出水槽沿途接纳出流堰流出的水,故槽内流系属非均匀稳定流,当沿槽长流入流量均匀,且为自由流入,出水槽出口为自由跌落时,其出口处的水深为临界水深。一般可取b=h0=0.9Q0.4。

  污泥区:排除沉于池底的污泥是使沉淀池工作正常,保证出水水质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池的前部设贮泥斗,其中的污泥通过排泥管借1.5-2.0m的静水压力排出池外,池底坡度一般为0.01-0.02。沉降在沉淀池其它部位的污泥通过机械装置集中到贮泥斗中。刮泥设备是桥式行车刮泥机或链带式刮泥机。也可采用多斗式排泥。

  缓冲层则是分隔沉淀区和污泥区的水层,保证已沉下的颗粒不因水流搅动而再行浮起。

  竖流式沉淀池多呈圆形,也有采用方形和多角形的。直径或边长一般在8m以下,多介于4-7m之间。沉淀池上部呈柱状部分为沉淀区,下部呈截头锥状的部分为污泥区,在二区之间留有缓冲层0.3m。

  废水从中心管流入,由下部流出,通过反射板的阻拦向四周分布,然后沿沉淀区的整个断面上升,沉淀后的出水由池四周溢出。流出区设于池周,采用自由堰或三角堰。如果池子的直径大于7m,一般要考虑设辐射式集水槽与池边环形集水槽相通。

  辐流式沉淀池亦称辐射式沉淀池。池型多呈圆形,小型池子有时亦采用正方形或多角形。池的进、出口布置基本上与竖流池相同,进口在中央,出口在周围。但池径与池深之比,辐流池比竖流池大许多倍。直径一般介于20-30m之间,但变化幅度可为6-60m,最大甚至可达100m,池中心深度约为2.5-5.0m,池周深度则约为1.5-3.0m。水流在池中呈水平方向向四周辐(射)流,由于过水断面面积不断变大,故池中的水流速度从池中心向池四周逐渐减慢。泥斗设在池中央,池底向中心倾斜,污泥通常用刮泥(或吸泥)机械排除。

  在池中心处设中心管,污水从池底的进水管进入中心管,在中心管的周围通常用穿孔障板围成入流区,使污水在沉淀池内得以均匀流动。流出区设置于池周,采用三角堰或淹没式溢流孔。为了拦截表面的漂浮物质,在出水堰前设置挡板和浮渣手机排出设备。

  斜板(管)沉淀池是根据“浅层沉淀”理论,在沉淀池的沉淀区加斜板或蜂窝斜管,以提高水的沉淀效率的新型沉淀池。是向着理想沉淀池的逼近,其沉淀界限是理想沉淀池,它具有沉淀效率高、停滞时间短、占地小等优点。

  按水流与沉泥的相对运动方向,斜板(管)沉淀池可分为毅向流、同向流和侧向流三种形式。污水处理中主要是采用升流式异向流斜板(管)沉淀池。

  初沉池停滞时间:(二级处理前)1~2h,表面负荷:1.5~3m3/m2·h,污泥含水率95~97%

  二沉池(活性污泥后):停滞时间:1.5~2.5h;表面负荷:1.0~1.5m3/m2·h,污泥含水率99.2~99.6%;

  二沉池(生物膜法后):停滞时间:1.5~2.5h;表面负荷:1.0~2.0m3/m2·h,污泥含水率96~98%;

  直径(或正方形的边长)与有效水深之比值不大于3.池子直径不大于8,一般都会采用4~7.最大有达10m

  直径一般介于20-30m之间,但变化幅度可为6-60m,直径与有效水深之比一般6~12

  斜板垂直净距一般都会采用80~120mm,斜管孔径一般都会采用50~80mm,斜管倾角一般60°;

  斜管上部水深一般0.5~1.0m,斜管地步缓冲层高度一般0.5~1.0m

  ⑤ 反射板直径为喇叭口直径的1.30倍,反射板表面与水平面的倾角为17°

  中心管下端至反射板表面之间的缝隙高度在0.25~0.5范围内时,缝隙中污水流速在初沉池中≯20mm/s

  一般都会采用机械刮泥,也可附有气力提升或静水头排泥设施。池径小于20m时,一般采用中心传动刮泥机;池径大于20m时,采用周边传动刮泥机

  二、进出口处设挡板,高出池内水面0.1~0.15;挡板深度:进口处不小于0.25m,一般0.5~1m,出口出0.3~0.4m。挡板位置:距进水口0.5~1m,距出水口0.25~0.5m

  浮渣挡板距积水槽0.25~0.5m,高出水面0.1~0.15m,淹没深度0.3~0.4m

  溢流堰、集水槽,出水堰前设置收集与排除浮渣的设置(如可转动的排泥管、浮渣槽等),当用机械排泥时可一并考虑

  溢流堰、集水槽,出水堰前设置收集与排除浮渣的设置。当直径大于7m时,应增设辐射式集水支渠。

  出水一般采用多槽出水,在池面上增设几条平行的出水堰和集水槽,以改善出水水质,增大出水量

  ① 械排泥;②采用多斗排泥时,污泥斗平面呈方形或接近于方形的矩形,牌数不易多余2排。.

  一般采用重力排泥,排泥管下端距池底不大于0.2m,管上端超出水面不小于0.4m

  吸泥机和刮泥机是排泥设备中最主要的两种设备。排泥设备是在水处理中配合沉淀使用的专用设备,大多数都用在废污水处理过程初沉池、二沉池、浓缩池以及澄清池。排泥设备的形式随工艺的条件与池型结构的不同而不一样,目前常用的排泥设备通常为平流是沉淀池排泥机和辐流式沉淀池排泥机两大类。